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需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推动思政课程与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与专业课程贯通、与社会实践贯通、与学生党建工作贯通。
贯通思政课与思政工作,凝练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政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责任重大,不可替代。众所周知,思政课对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把“盐”融入教育之“汤”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毫无疑问,思想性是思政课建设的首要要求,为此,必须坚持“八个统一”,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进”到“深”上下功夫,在教材、教法改革创新上着力,在用透彻的思想理论、贴近学生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回应学生的思想和实际困惑,用真信、真知、真情讲好各门课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政课老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应当坚定信仰,把思政课与思想政治工作贯通,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不断推动工作方法创新,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从严要求自己,为有志于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们指明了方向,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致力于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贯通思政课与专业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对于高校来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尤为重要。
“课程思政”不是哪一门课或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它强调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场效应”。“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涉及高校整个课程体系,这里面既包括现代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专业所必需的专业课程,也包括各类面向广大大学生的综合类、通识类课程。而在高校的常规课程和课堂教育教学中,专业课程和课堂的教育教学的比例远远超出思政课程和课堂所占比例。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党创新理论的“显性教育”,需要在专业课堂上一以贯之,并且把理论知识的认知转化为信念和信仰追求。具体而言,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把政治态度、政治认同融入教育教学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使学生在渴望求知的兴奋、愉悦和暗示下接受熏陶,启发学生自觉认同,产生共鸣与升华,实现“隐形教育”。
客观地来说,“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制度化建设。比如,建立“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来解决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增强所有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中心可以搭建课程思政工作研究交流平台,引导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及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学习交流,挖掘典型课程、典型人物、典型案例。定期对授课老师进行“课程思政”理论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进行“课程思政”的示范教学,树立“课程思政”教学典范,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借鉴学习工作提供模板。开设“课程思政”相关课程的试点课程,组建试点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建的教学团队,由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共建人,为试点课程提供理论支持。以学校教务部门为主导,在全校组织讲课大赛,评选思政选修品牌课、综合素养精品课、专业育人特色课、实践教学优势课示范课程,充分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贯通思政课与社会实践,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思政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开门”办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比如,单独设置“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从本科生阶段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拿出部分学分,专门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同时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和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形成从入学教育、课内外实践、社会实践到毕业教育的全过程实践教育体系。
思政课教师可以带队开展实践,也可以与党政干部、学工队伍共同组成的“实践导师团”,思政课教师负责提供社会实践选题指导、理论培训等,在“行走的课堂”上引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实践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提交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成果,特别是将实践成果以音视频资料等形式带回课堂,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进一步探讨,将鲜活的理论成果与现实情况融入课堂教学,让教材内容变得“立体”而“丰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贯通思政课与党建工作,畅通思想政治教育“新桥梁”。高校思政课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是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统一,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党建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可引导青年学生确立正确政治价值观,端正入党动机,提高党性修养,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党课和思政课的内容设计可以统筹,把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桥梁”。思政课作为入党前教育的基础课程,通过建立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的日常联系沟通机制、本科生思政班主任制度、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等,在加强对不同思政课之间内容衔接研究的同时,统筹做好党课和思政课内容的有效衔接。此外,学生党员教育与思政课学习情况可以关联起来,将思政课成绩纳入党员评议体系,引导广大学生党员不断提高个人思想理论素养。
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成立由思政课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专家理论宣讲团,以先立项后宣讲的方式,针对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开展研究,深入学生支部与党员面对面进行交流,提升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实施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计划,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理论宣讲中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
党政干部和思政课教师深度参与学生党建工作。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院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带头为学生上党课。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学生支部制度,定期深入支部进行交流并指导支部建设。建立思政课教师担任学生理论社团指导教师和党校团校讲师制度,并纳入教师考核指标。建立荣誉体系,在全校评选“学生最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好先进典型的选树与推广,激励广大思政课教师全过程全方位深入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经济社会转型导致诱惑重重,“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就给高校思政课工作带来新的任务,要求我们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