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0日
2014年清明节,王强的妻儿、领导、同事以及他的学生,24个人站在墓碑前哀思、追悼。
王强,原盐城师范学院教授、经济法政学院副院长。从教20年,他把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毕生追求;患病四年,依然笔耕不辍,求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作为学者,将马克思主义活学活用
王强是江苏盐城人,1970年9月出生,自幼对历史、政治兴趣浓厚。1988年考入徐州师范大学(现江苏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后,他对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倾注了极大热情,立志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中共党史方面有所建树。
大学毕业进入盐城师范学院后,王强沉下心做学问,但绝不是脱离实际的“书呆子”。相反,他教学的灵感来源于实践。他常常走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街道社区,与农民、工人及基层党员干部聊家常,向他们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王强最大的特点是能把基础理论与地方发展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传播到社会和一线,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生命力。”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说。
“这些年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常感到寂寞,很庆幸有他这样的知己,才让我坚持下来。”同事贾后明教授说。
作为教师,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学生如何做人
王强擅长用风趣生动的话语讲述枯燥的理论知识,用激情洋溢的姿态感染学生。学生陈万宝说:“王老师讲课和别人不一样,他观点独到、引经据典,能把抽象的知识讲成故事。”同事黄利秀说:“听了他的课,才知道公共政治理论课可以这么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讲得这么生动引人。”
“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要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这是王强生前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为了让课程精彩,他系统研读了《马恩选集》《资本论》等大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除了倾其一生来培养马克思主义接班人,他也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学生如何做人。
2009年,患癌第一年,王强放弃了南京最好医院的治疗,选择留在盐城。这一年,他指导了7名学生的毕业论文。病情恶化后,他继续坚持每年带7名学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送书是想让你多看书,博采众长;送笔是想让你多写文章,学以致用。”学生董桂礼毕业前夕,王强送给他一套《毛泽东之路》和一支派克钢笔,并留下这句嘱咐。如今,董桂礼已经成为徐州沛县初级中学的政治老师,“王老师始终教我们先做人,后做事。我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风格都受到了王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成为病人,用学术研究支撑生命
2008年,年仅38岁的王强被查出患直肠癌晚期,医生断定他最多还有一年时间。他对妻子孙卫芳说:“我年纪轻轻就得了这个病,很是不幸,但一定要把坏事变好事。现在可以排除干扰,彻底静下心来全力做我的理论研究了。”
被查出患病时,王强正在全力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对待和处理劳资关系的历史和经验教训。学术研究的深入让他无暇顾及病痛。病房变成了书房,病床变成了书桌。妻子心疼他:“你的身体已经这样了,真的不要命了吗?”他回答:“你不让我看书写作才真是要了我的命。”
开始时,王强还能坐着写;病情恶化到他不能久坐的状态时,他就站着写;当他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他站立时,他蹲在床边也要写。
随着病情的恶化,各种疼痛如排山倒海般袭来。有一次看到他疼得打滚,妻子劝他:“打一支杜冷丁吧?”他却坚决反对:“我现在唯一能用的就是清醒的头脑。用这些止疼药,会影响我的思维。同事来找我,我总不能糊里糊涂地谈课题吧?学生找我,我总不能马里马虎地应付吧?”为了保持头脑清醒,王强一直坚持不用杜冷丁、吗啡等麻醉神经的药物,只用最普通的止痛药。
“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者,学术就是我的生命。”他日日夜夜与病魔斗争,以异乎寻常的毅力和执着,一次次超越死神的魔掌,为自己赢得一年又一年的时间。
病榻上的四年,五次化疗、一次放疗,王强终于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专著。这部旨在揭示解决劳资纠纷与冲突规律的著作,为解决当前劳资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2012年9月病逝后,有人说王强的病是做学问累出来的。孙卫芳却告诉记者:“他常和我说,做学问不觉得累,觉得很享受,看书、做学问能减轻他的疼痛。事实上,是学术研究支撑了他一年又一年的生命。”
上一篇: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经验
下一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