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件精神

    文件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件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教学建议

    日期:2012-12-31 10:57:55 来源: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 访问量:6673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教学建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十八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在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并深刻阐明了三者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上述内容可在第一章和第五章的教学中体现,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科学理论,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十八大报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一概括,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做到“四个更加自觉”: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这“四个更加自觉”,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以上内容可体现在第一章总论特别是第五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教学之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最鲜明精神实质的内容可体现在第二章的教学之中。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深刻揭示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强调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提出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党的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五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七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为“五位一体”,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提出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是深深扎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的。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任何时候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理想不动摇,以此来动员和激励全党同志,以此来团结和凝聚全体中华儿女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上述内容可体现在第一章讲总论的教学中,还要具体贯彻到第六章、第八至十一章的教学中去,以帮助学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激励学生承担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

    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先后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这八个“必须坚持”,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正确指引。这些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基本要求,用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党的基本要求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都是管全局的、管长远的、管方向的,它们构成了我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

    以上内容可体现在第一章讲总论的教学中,还要具体体现在相关各章的教学中去,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当时确定了“四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根据形势发展又从“五个方面”在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发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动员令。

    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包括: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这些新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必将极大鼓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述内容可在第六章第三节第二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体现,以激励学生树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的信念。

    六、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毕竟是一个新课题,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还很多。特别是下一步改革要面对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涉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从五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习近平特别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

    上述内容可体现到第七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认识。

    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十八大报告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围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实现十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任务,应着重把握四点:

    1.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做到“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

    “四个着力”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五个更多”是: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2. 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中包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创新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知识创新体系。

    4.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等。

    上述内容可体现到第八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冷静分析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形势和任务,深刻理解十八大制定的推动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八、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政治建设作出部署: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理解这些部署,应着重把握三点:

    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

    2.准确把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着力点

    十八大报告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总体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着力点是“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3.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推进国家政权机关的协商民主,推进政协组织、党派团体民主,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以上内容可体现到第九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坚定走这条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九、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进一步部署,强调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理解这些部署,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

    十八大报告指出,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3.始终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来抓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十八大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两个方面作出了部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其中特别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述内容可体现到第十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并从六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好这些部署,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2.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述内容可体现在第十一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十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党的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单独列出来加以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新亮点。十八大报告从四个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理解和落实这些战略部署,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如此高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3.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其中包括,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现有教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建设中,只在“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一个目中讲相关方面的内容。贯彻十八大精神,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突出出来,可设专题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观念。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建设高度重视,所列任务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最多的。报告强调,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里讲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最先是胡锦涛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集中反映了党在新形势下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说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主题,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包括:“一条主线”,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是党的根本建设;“两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五个建设”,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四自能力”,即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是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的根本途径;“三型目标”,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这些要求,抓住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关键,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遵循。

    3.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工作重点

    十八大报告按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从八个方面进行工作部署: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理解和落实这些部署,应着重把握以下四点:

    第一,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十八大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124日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决心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十八大之后,全党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努力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第三,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十八大报告把反腐倡廉提到了党的建设更重要的位置,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结合、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第四,切实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上述内容可体现到第十五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有全面了解,坚定跟着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十八大报告在第九、十、十一部分还对“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和“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等方面,进行了新的部署,相关内容可体现到第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十八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三个倡导”写入党的报告之中,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应体现在绪论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讲授中。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国家目标,也是全社会和全体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使命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现实目标的价值理念认同。对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讲授,可以体现在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目“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教学之中。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它体现了广大人民普遍追求的精神价值,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念认同。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讲授,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上述内容可体现在第七章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等内容的教学之中。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道德价值追求,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个方面,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在第四章第四节讲授“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时,应结合实际,阐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涵义和要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自觉践行。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论述

    十八大报告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些论述可体现在第二章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学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共克时艰,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新时期爱国主义新要求。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要求有了新的论述:第一,自觉维护全民族的团结统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第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十八大报告强调,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要坚定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第三,坚持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正确方针和原则。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以上内容可体现在第二章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讲授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这一重要论述可结合我国在钓鱼岛问题和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正确方针,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依法理性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自觉维护全民族的团结统一、参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出发,强调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并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出了新的阐述、新的部署。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度,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切实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观点和论述,可体现在第四章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讲授之中。要结合十八大以后中央改进作风、厉行节约、廉洁自律的一系列举措,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十八大报告围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强调创业的重要性,要求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把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放在首要地位;要建立和完善就业社会服务和各种保障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把这些内容体现在第六章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的讲授之中,结合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所提出的具体举措,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新的部署,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做了新的概括: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分别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方面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二是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是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四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十八大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在讲授第七章第一节第三目“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和第四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十八大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论述的基本精神,结合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党依法执政的新任务,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六、人民民主与法制

        十八大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强调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提出必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十八大提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人民民主的总体要求,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着力点是: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十八大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部署,提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要求:一是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六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七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在讲授第七章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第八章第一节“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等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十八大关于人民民主与法制的基本精神,结合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着重从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相互联系的角度,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人民民主的性质,进一步明确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人民民主的总体要求和着力点,以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要求,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的信心。

    七、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加强网络的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要创新网络社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实现科学管理。尤其是政府要注重了解网民意见、群众诉求,及时予以反馈与整改,以获取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二要坚持执政公开,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同时,对突发性、群体性以及负面性事件要快速公开信息,及时应对负面舆论;三要充分利用微博,保持与民众的沟通与协调;四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网络使用法律法规。在规范人们的网络社会的行为时,还要用法律抵制不当的网络行为,对于网络犯罪行为要坚决彻底地给予法律制裁。

    在第五章第二节第四目“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第三节第二目“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的教学中,可体现上述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八、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殷切希望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内容,可以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贯彻在绪论第二节第二目“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第一章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第二章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以及结束语的讲授之中。